為什么說渾球愛國者正在撕裂社會的愛國共識?
你見過這樣的人嗎?在社交媒體上喊著最響亮的愛國口號,轉手就對著同胞破口大罵;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用國旗當護身符,遇到不同意見就扣"漢奸"帽子。這種讓人又氣又笑的群體,最近被網(wǎng)友起了個形象的外號——渾球愛國者。他們真的在愛國嗎?還是把愛國當成了肆意妄為的通行證?
當極端主義披上愛國外衣
去年某地發(fā)生的一起事件特別典型。有個中年男人在超市里看見年輕人喝進口飲料,沖上去就把人家的易拉罐砸了,邊砸邊喊"不愛國就滾出中國"。圍觀群眾拍下的視頻里,這人脖子里還掛著鮮紅的國旗掛墜。事后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這人不僅信用卡欠著十幾萬,還因為家暴被派出所教育過三次。
這種案例暴露了渾球愛國者的典型特征:- 情緒宣泄多于實際行動:比起真正為國家做貢獻,更享受站在道德高地的快感- 非黑即白的判斷標準:把復雜的社會議題簡化為"愛國/不愛國"二元對立- 身份與行為的嚴重割裂:自己可以違規(guī)違法,卻要求別人做"完美愛國者"
某高校去年做的社會調(diào)查顯示,在2000個自稱"絕對愛國"的受訪者中,有37%的人承認自己從不參與任何公益活動,21%的人存在偷稅漏稅行為。這種"嚴于律人,寬以待己"的雙重標準,正在消解真正的愛國精神。
網(wǎng)絡空間的愛國表演賽
打開短視頻平臺,經(jīng)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:博主把手機鏡頭懟到路人臉上,突然拋出"你覺得臺灣是不是中國的"這類問題。要是對方稍有遲疑,馬上就會被貼上"不愛國"標簽,評論區(qū)立刻變成大型批斗現(xiàn)場。這種釣魚式愛國正在制造新型網(wǎng)絡暴力。
某MCN機構內(nèi)部流出的培訓手冊顯示,他們專門培訓主播制造愛國沖突話題:1. 選擇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2. 設計具有誘導性的問題3. 刻意剪輯制造對立效果4. 通過舉報機制打壓不同聲音
這種流量生意催生了畸形的愛國產(chǎn)業(yè)鏈。有數(shù)據(jù)表明,打著愛國旗號的營銷號,廣告收益比普通賬號高出2-3倍。當愛國變成生意,那些最激進的"愛國者",可能恰恰是在消費愛國情懷的投機者。
愛國共識為何變成戰(zhàn)場?
要理解渾球愛國者現(xiàn)象,得看清三個現(xiàn)實土壤:- 信息繭房造就認知偏激:算法推送讓人困在同溫層,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- 身份焦慮的轉移宣泄:現(xiàn)實中的挫敗感在虛擬世界尋找代償- 監(jiān)管尺度的模糊地帶:有些平臺為了規(guī)避風險,變相鼓勵極端表達
某智庫的跟蹤研究很有意思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渾球愛國者的活躍程度與社會熱點呈現(xiàn)逆相關——經(jīng)濟形勢越好,這類聲音反而越弱。這說明極端愛國言論某種程度上是社會壓力的泄壓閥,但錯誤的方向可能引發(fā)更嚴重的撕裂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這種極端化正在向線下蔓延。去年多個城市出現(xiàn)的"當街檢查手機相冊"事件,某些人自封"愛國糾察隊",實質(zhì)是借愛國之名行侵權之實。這種行為不僅違法,更讓普通群眾對愛國教育產(chǎn)生抵觸心理。
我們需要怎樣的愛國表達?
面對渾球愛國者現(xiàn)象,光批評不夠,得找到建設性方案。清華大學去年推出的《新時代公民愛國素養(yǎng)白皮書》給出過幾個方向:- 區(qū)分愛國情感與愛國行為:拒絕口號式的表面文章- 建立包容性話語體系:允許討論具體問題的改進空間- 強化法治框架:明確愛國行為的法律邊界
有個對比案例很能說明問題。同樣面對國際賽事,日本觀眾會自覺清理看臺垃圾,這種細微之處的愛國反而更打動人。反觀某些人砸同胞日系車的"愛國",除了制造對立什么都沒留下。
最近教育部在修訂中小學德育教材時,特意增加了"理性愛國"章節(jié)。教材編寫組的王教授說過:"愛國不是打地鼠游戲,看見什么砸什么。真正愛國,得學會在雞蛋里挑出骨頭,再把骨頭變成營養(yǎng)。"
說到底,對抗渾球愛國者不是要消滅某種聲音,而是重建健康的愛國話語體系。當我們在討論愛國的具體內(nèi)涵時,或許該先回答這個問題:我們愛的國,是完美無缺的抽象概念,還是既有成就也有不足的真實中國?答案,就在每個公民的具體選擇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