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真的能在 大宇宙時代吧 找到星際殖民的答案嗎?
凌晨三點盯著手機屏幕的你,有沒有在"大宇宙時代吧"刷到過這樣的帖子?某個ID叫"曲率引擎工程師"的用戶,貼出了反物質推進器的概念設計圖,評論區(qū)瞬間炸出幾百條專業(yè)討論。這個聚集著太空愛好者、科研人員和科幻作家的網絡社區(qū),正在成為探索人類星際未來的重要試驗場。
藏在貼吧里的星辰大海
你可能覺得這事兒聽起來像科幻小說里的情節(jié),但現實中的進展確實在加速。NASA去年公布的預算報告顯示,深空探測經費占比從2010年的18%提升到了34%。馬斯克的星艦火箭第三次試射時,有網友在"大宇宙時代吧"做了全程圖文直播,當天帖子瀏覽量突破200萬次。
這個創(chuàng)建于2009年的網絡社區(qū),最初只是幾個航天迷的聚集地。真正轉折發(fā)生在2016年,中科院某研究員用通俗語言解讀引力波探測成果的帖子突然爆紅,從此吸引了大批硬核科技愛好者入駐。現在每天有超過5000條新帖討論從太空電梯材料到外星生命探測的各種議題。
三個維度看星際難題
說到星際移民,多數人腦子里立馬蹦出三個問題:怎么去?住哪里?活多久?這三個問題在"大宇宙時代吧"被拆解成無數技術細節(jié)反復推敲。
推進系統(tǒng)是個死磕的重點。傳統(tǒng)化學火箭的比沖值最高450秒,而理論上核聚變推進器能達到3000秒。去年吧里有個熱帖對比了各國在核動力火箭上的投入,日本隼鳥號探測器采用的離子推進技術被扒了個底朝天。
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閉環(huán)更讓人頭大。有用戶曬出自己在陽臺搭建的微型生態(tài)圈實驗——三個月后系統(tǒng)崩潰時,評論區(qū)涌現出各種改進方案。最夸張的是某生物博士做的數學模型,預測萬人級太空城的氧氣循環(huán)容錯率不能低于99.9997%。
社會結構重建這類軟科學也沒被落下。今年三月的熱門投票"你愿意接受基因改造適應外星環(huán)境嗎",參與人數超過80萬。有趣的是,25歲以下群體支持率高達73%,而40歲以上群體反對率接近60%。
當科幻照進現實的裂縫
去年冬天吧里發(fā)生過一次激烈爭論。某航天企業(yè)工程師透露,正在研發(fā)的月球基地用3D打印技術,實際建造成本比傳統(tǒng)方案低40%。這個數據遭到不少質疑,直到有人扒出NASA公開的招標文件才平息爭議。這種較真勁兒,恰恰是"大宇宙時代吧"最有價值的地方。
還記得那個引爆全網的"火星城市設計大賽"嗎?獲勝方案來自吧里五個素未謀面的用戶:建筑系學生、材料學教授、游戲原畫師、水利工程師和科幻作家。他們設計的穹頂生態(tài)艙方案,后來真的被某民營航天公司買走了創(chuàng)意版權。
鍵盤俠能改變人類未來嗎
肯定會有人嗤之以鼻:隔著屏幕指點江山有什么用?但現實中的案例啪啪打臉。某實驗室搞出的新型碳纖維材料,最初靈感就來自吧里關于太空電梯的討論帖。更別說那些被企業(yè)盯上的民間高手,有個自學成材的推進器發(fā)燒友,去年被獵頭挖去做了某火箭公司的技術顧問。
當然問題也不少。上個月爆出的"反重力裝置"騙局,讓吧里元氣大傷。但正是這次事件催生了用戶自發(fā)的技術審核小組,現在每個涉及前沿科技的帖子都要經過三道驗證程序。這種自我修正機制,反而讓社區(qū)更具生命力。
我們離答案還有多遠
最近有個熱帖在問:"按現在的技術積累速度,什么時候能建成第一個地外殖民地?"投票結果顯示,37%的人選擇"本世紀內",29%覺得"下世紀初",還有34%投給了"永遠不可能"。這種分歧恰恰說明,在"大宇宙時代吧"里,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正在持續(xù)碰撞。
下次再看到吧里在爭論曲率驅動可行性時,別急著劃走。說不定某個異想天開的回帖,就是打開星際大門的鑰匙碎片。畢竟人類登上月球之前,絕大多數人也覺得那是癡人說夢。當千萬個頭腦在"大宇宙時代吧"里持續(xù)碰撞,誰敢說這里面不會誕生改變人類命運的火花呢?